父母越卑微,孩子越难教!

2022年02月01日 138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

“喜欢一个人,会卑微到尘埃里”这是张爱玲曾说过的一句经典情话,然而把这句话用来形容今天很多父母与孩子也合适不过。

在很多家庭中,父母的地位越来越低,孩子的地位越来越高。

赵薇曾经在综艺节目《中餐厅》中和几个妈妈交流育儿经曾表示:“(父母)不能让一个孩子在家里的地位这么高,将来你老了,他也觉得你没那么重要。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。”

没错,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,那么教育的问题会越来越多,一是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,二是父母的管教会越来越难。

 

认识一位妈妈,孩子读三年级,已经会用非常不耐烦的口气和父母讲话,甚至带着点粗鲁。

有次去外婆家做客,孩子看电视腻了,就跑到厨房找妈妈要手机玩,她怕孩子玩手机一会又不吃饭,就对他说:“吃完饭再给你,你先去玩会。”

孩子不依,一直闹着要,见妈妈一直不肯松口,当着一家人的面用力打妈妈:“给我给我,你快给我!”家里人越阻止,他闹得越起劲。

最后妈妈被闹得没办法才把手机拿给孩子。

到了饭点,孩子不出所料,没有把手机放下来的意思,妈妈催了孩子很多次,他都无动于衷,最后是外婆盛好饭菜,送到孩子面前,哄了半天,他才放下手机慢悠悠地吃起来。

在这个故事里,不仅有一个不尊敬父母的孩子,还有对孩子束手无策、卑微的大人。

这样的场景十分常见,有的孩子因为大人不给买玩具,对父母拳打脚踢;还有的孩子跟父母说话充满火药味:“关你什么事,啰里啰嗦”......大人们常常被他们气得脸色煞白,却也无可奈何。
在亲子关系中,父母如果越来越“卑微”,教育孩子时,他根本就不买账。

 

近几年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,要放弃做家长的高高在上,别过多地控制孩子,多给孩子爱与自由。

必须承认,这些观点对于传统教育理念来说是一种进步。但是给孩子爱与自由,并不代表着要放低姿态,甚至放弃做家长的权威。

举个例子,很多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,总是会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,把“好吗”、“可以吗”这样的词挂在嘴边。

经常苦口婆心地劝:

“一直看电视,眼睛会坏掉,关掉好吗?”
“时间到了,宝宝去睡觉好不好?”
“对不起,是妈妈错了,下次再买行不行?”

 

结果可想而知。
很多孩子直接拒绝:“不好!不行!不可以!”将你的话当作耳旁风,完全听不进去,最后孩子的行为偏差并没有因此而减少。

为什么会这样?是因为当我们放下权威的同时,也走进了另外一个极端。

出于尊重的孩子的角度,凡事都与孩子商量,但在某种程度上家长的权威减弱了,自然也引不起孩子的重视。

所以改变孩子,光靠尊重和民主不一定有用,有时候也要树立家长的威信,善于向孩子的“任性”说“不”。

 

很多孩子常常用任性,太观察父母的反应,你退一步,他就进一步,你的每一次妥协,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引导,只不过是错误的引导。

特别是年幼的孩子,他们完全不懂行为的边界在哪,父母没有灌输行为的规范和底线教育,他们就很有可能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,听不进去任何话。

 

心理学家杜布森曾说﹕“如果父母能够平衡‘关爱’和‘管教’这两个因素,孩子的发展将会最健全。”

如果说关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,那么管教则包含了父母的权威、原则和底线。

所谓权威,不是劝你做个专制霸道的父母,重点不在于让孩子怕你,而是让孩子尊重你,让你的声音对孩子来说有力量。
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,孩子在家谁的话都不听,到了学校里却把老师的话当做“圣旨”。这其中最关键的区别,就在于老师有明确规矩,而父母没有,他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,不给个别学生搞特殊待遇。

所以我们在爱孩子时候,也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,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家中高人一等。更不能忘记坚定地为孩子确立界线和规矩,让孩子明确哪些事情他需要做,哪些事情他能做,哪些事情不能做,要求简洁清晰、态度坚决。

唯有这样,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。

Subbear

保持饥渴的专注,追求最佳的品质

文章评论